公司產品部門的培訓,經常會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本週是關於「U 型思考」的主題,其中有兩道問題,個人比較感興趣,同時借此分享下我自己眼中對世界的認識。
問題一#
把一個道理落地,“想清楚、配資源、做部署”,三者之間是什麼關係?談談你的理解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想先分享下我自己的底層邏輯:對象 + 關係,也是我自己的世界觀。即在我的認知中,世界是一個由對象 + 關係構成的複雜網絡系統。比方說我是一個對象,鴨子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對象;如果深究的話,我和鴨子這兩個對象之間,也必然存在在某種關係通路。
- 對象往上走就是 “類”,“我” 這個對象就屬於 “人” 這個類,而 “鴨子” 這個對象就屬於 “動物” 這個類。
- 對象往下走就是 “值”,以屬性值為例,“我” 這個對象就有很多屬性值:性別、年齡、喜好等等。
與計算機編程中的對象、類、值等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面向對象編程中,類與類之間存在著繼承、實現、關聯、依賴、聚合、組合等關係,各個關係的耦合程度不同;同一個類,可以通過調用同一個方法來操作對象或賦值。
基於上方的底層認知邏輯,從結構上來思考這個問題,可以發現其類似於一個 “供需連” 的模型:
需求方是一個對象,供給方是一個對象,兩個對象之間是連接關係;二者以雙邊關係結構相互耦合
- 想清楚:即需要什麼資源(目標實現的需求)
- 配資源:即提供什麼資源(目標實現的供給)
- 做部署:即怎麼流通資源(需求與供給的通路)
換一個角度,從認知上來思考這個問題,可以發現其類似於一個 “黃金圈法則” 模型:
why 是一個對象,how 是一個對象,what 也是一個對象;三者在大類下以層深關係結構相互耦合
- 想清楚:即為什麼要做(項目戰略清晰且同頻)
- 配資源:即怎麼來實現(人力與物料資源到位)
- 做部署:即做什麼來實現(資源與戰略的合一)
再換一個其他角度,也許能得到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答案。“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問題 2#
你是否曾經跨越未知之牆?你自己是否有這方面的體會?
未知之牆,我的理解,相當於是自己的認知邊界。從這一點上來說,我勉強算是跨越過未知之牆的。
我的未知之牆,就是我的世界觀,也是我認知的邊界,它在不斷地生長......
在這一塊兒的體會最深的是:
-
以前想問題的時候,更多是從散點出發,然後去找點與點之間的可能關係;
-
現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常常會有些結構或認知上,觸類旁通的想法;
- 比如由去中心化結構,聯想到信息平權,再抽象到權利移交個體;
- 比如由五行輪轉,聯想到能量循環與轉化,再到能量、頻率與通道;
- 比如由破界創新,聯想到極限公式,C 就是未知數 x 的邊界,L 就是真實的高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