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oh

Chiloh Wei

一个尝试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人
jike
twitter

我眼中的世界

公司产品部门的培训,经常会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本周是关于「U 型思考」的主题,其中有两道问题,个人比较感兴趣,同时借此分享下我自己眼中对世界的认识。

问题一#

把一个道理落地,“想清楚、配资源、做部署”,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谈谈你的理解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先分享下我自己的底层逻辑:对象 + 关系,也是我自己的世界观。即在我的认知中,世界是一个由对象 + 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比方说我是一个对象,鸭子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对象;如果深究的话,我和鸭子这两个对象之间,也必然存在在某种关系通路。
20210721143943

  • 对象往上走就是 “类”,“我” 这个对象就属于 “人” 这个类,而 “鸭子” 这个对象就属于 “动物” 这个类。
  • 对象往下走就是 “值”,以属性值为例,“我” 这个对象就有很多属性值:性别、年龄、喜好等等。

与计算机编程中的对象、类、值等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面向对象编程中,类与类之间存在着继承、实现、关联、依赖、聚合、组合等关系,各个关系的耦合程度不同;同一个类,可以通过调用同一个方法来操作对象或赋值。


基于上方的底层认知逻辑,从结构上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其类似于一个 “供需连” 的模型:

需求方是一个对象,供给方是一个对象,两个对象之间是连接关系;二者以双边关系结构相互耦合

  • 想清楚:即需要什么资源(目标实现的需求)
  • 配资源:即提供什么资源(目标实现的供给)
  • 做部署:即怎么流通资源(需求与供给的通路)
    20210721144056

换一个角度,从认知上来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发现其类似于一个 “黄金圈法则” 模型:

why 是一个对象,how 是一个对象,what 也是一个对象;三者在大类下以层深关系结构相互耦合

  • 想清楚:即为什么要做(项目战略清晰且同频)
  • 配资源:即怎么来实现(人力与物料资源到位)
  • 做部署:即做什么来实现(资源与战略的合一)
    20210721144114

再换一个其他角度,也许能得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问题 2#

你是否曾经跨越未知之墙?你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体会?

未知之墙,我的理解,相当于是自己的认知边界。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勉强算是跨越过未知之墙的。

我的未知之墙,就是我的世界观,也是我认知的边界,它在不断地生长......

在这一块儿的体会最深的是:

  • 以前想问题的时候,更多是从散点出发,然后去找点与点之间的可能关系;

  • 现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有些结构或认知上,触类旁通的想法;

    • 比如由去中心化结构,联想到信息平权,再抽象到权利移交个体;
    • 比如由五行轮转,联想到能量循环与转化,再到能量、频率与通道
    • 比如由破界创新,联想到极限公式,C 就是未知数 x 的边界,L 就是真实的高维世界;
      20210721145112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