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善友教授講的是靈感流淌,本意在於去除思維的遮蔽,讓思維背後更高層次的覺性意識與行為直接相連,讓另一個「我」自然湧現。這裡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 積累
《弓與禪》中有一句話:“十年專注看竹的人,自己也會變成竹。然後,忘掉一切;然後,畫!”
在我的理解中,十年觀竹,看的是竹的「形」,看的久了,或者說積累的「形」足夠多了,這時就會開始觸摸到竹的「神」。這裡的「神」可以看作是覺性意識的一小部分,當你進入 No Mind 的境界時,這一小部分「神」就像吸收到了能量,生長成覺性意識的外在集合體,也就是善友教授說的「它」。
形與神,從量變到質變,講的是破除思維遮蔽的方法。我們往往被事物表象的「形」所遮蔽,從而看不到事物本質的「神」。破除思維遮蔽的第一步是:積累。
- 訓練
想要破除思維遮蔽,積累是第一步,但足夠的積累,只是打開了覺性意識通道的一個小缺口,偶爾可以流淌。想要讓靈感每時每刻流淌,就需要通過持續訓練,來感知覺性缺口外的其他部分,進一步擴大這個流淌的通道。
以產品工作為例,大量的體驗產品的互動、設計等東西,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通過這個積累,我們會逐漸感知到互動和設計背後的邏輯模式,在腦海中儲藏起來,然後在日常的工作中按照需要隨時調用,這個過程就是破思維遮蔽的訓練過程。
當如果有一天,看到了邏輯模式背後的東西,有了屬於自己的「神」,從他人的模式中超脫出去,也許這時候就可以做出一款有自己靈魂的產品了。
- 無念
靈感流淌的關鍵,是無念,這是破除思維遮蔽的最後一步。對於無念的理解,初看之時,像是在說要專注在當下,不要有得失心等干擾。換個相近的詞來理解,與「天人合一」有些類似,無念的狀態更像是靈肉合一的超我狀態,是「天」這個規律的集合,通過「人」這個事物的載體,從而外顯出來。
萬物皆有靈,「靈」與「天」,與「道」,與「禪」,與「本質」,與「規律」,似乎說得都是同一個東西。將這個「靈」看作是一個終極的覺性意識集合體,所有時空維度下遺留的文化,歷史,或者萬事萬物,都像只是覺性的載體而已。
我們都身處靈感的河中,窺見一角,不見全貌。